新闻中心
郑州谋划具有特大城市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深化农村改革创新……
2020-08-17
今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。记者从昨日在荥阳市举行的全市乡村振兴现场会上获悉,我市将着力提高农业生产能力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、深化农村改革创新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,走好具有特大城市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、都市农业发展之路。
保障“米袋子”“菜篮子”安全供应
稳定粮食、“菜篮子”和生猪生产,保障供给稳定,是今年应对新冠疫情防控形势下的一项政治任务,我市将努力提高农业生产能力,保障“米袋子”“菜篮子”安全供应。
当前正是秋粮生产管理的关键时期,也是天气复杂多变、自然灾害多发的季节,我市明确要做好防灾减灾预案,加强灾情监测预警,做好重大病虫害防控,最大限度减轻灾害影响,确保秋粮生产安全。同时要抓好田间管理,全力夺取秋粮丰产丰收。
我市明确,要加快恢复生猪生产,严防严控非洲猪瘟疫情,完善疫情报告奖惩机制;对符合相关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要求的养殖建设项目,县市区政府要加快环评审批,加强指导服务,推进扶持政策落实落地。
农业生产项目建设方面,我市将加快推进4.1万亩高标准农田、5000亩高标准“菜篮子”生产示范基地和7个美丽牧场建设,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支撑。
发展高效生态农业
结合郑州农业资源禀赋、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需要和广大市民消费升级的需求,我市坚持“高效、生态”的理念,着力把高效生态农业作为主攻方向,推动产业升级、结构优化、质量提升,走出一条具有特大城市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。
在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上,我市抓牢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建设这个载体,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,逐步形成以国家级、省级为引领,以市级为骨干、以县级为基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体系。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,建成1000个左右、面积300亩至1000亩的示范园。
为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,我市将着力推进土地流转或托管,加快土地流转进程,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,使土地流转率达到50%以上,沿黄的惠济、金水、郑东新区及荥阳部分地方要采取措施对现有土地全部流转。同时,着重抓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,抓好模式创新和典型示范,从体制机制入手,着力破除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障碍。
为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,我市将坚持三链同构。着力延伸产业链,围绕特色优势产业,推动前端向原料基地延伸,后端向精深加工延伸,积极推动农业由农作物生产向加工、流通、休闲服务等领域拓展,形成接二连三的发展格局;提升价值链,以特色化、品牌化为方向,坚持融合发展,加快农业全环节升级、全链条增值。打造供应链,以电商物流串起供应链,做好产销直接对接,减少流通环节,构建完善“产购储加销”协作机制,打造高效的供应体系。
推进美丽乡村建设
我市树牢绿色发展理念,坚持生态优先、文化引领、绿色发展,树立全域“一盘棋”的思想,统筹打造美丽村庄、美丽庭院、美丽田园、美丽公路、美丽河道和美丽产业。
强化规划设计引领。各县(市)要加快完成县域村庄布局规划、乡镇国土空间利用规划、实用性村庄建设规划等,尽快形成上下衔接的乡村建设规划体系。我市将抓紧出台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导则,指导各类村庄规划和民居设计,强化村庄建设设计引领,进一步提高美丽乡村规划、建设和管理水平。
着力打造美丽乡村风景线。我市将深度挖掘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,统筹谋划分区分类推进乡村建设,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示范带,或美丽乡村群落。今年,围绕落实“西美”部署,重点在西部四县(市)新启动17个美丽乡村建设任务,打造美丽乡村旅游示范带。下一步,谋划开展片区化、组团式美丽乡村建设,“串珠成线”“扩带成面”,打造一批主题鲜明、功能多样、别具韵味的美丽乡村组团。
深化农村改革创新
我市将深化农村改革创新,激发乡村建设内生动力。
大力发展新型集体经济。我市农村集体资产折股量化、股份合作制等改革任务已基本完成,我市将充分利用和发挥改革的成果,积极探索农村集体资产增值的有效实现路径,盘活农村各类资源要素,增加集体收入,努力消除集体经济收入“空壳村”。
积极探索创新农业经营方式。大力培育扶持家庭农场、合作社、龙头企业、生产性服务组织、营销型联合体等新型经营主体,积极探索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多种实现形式,加大招商引资力度,注重引进创新型、科技型、领军型农业企业,培育一批“农创客”“新农人”。
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。严格农村宅基地管理,完善农村宅基地带图审批制度,防止土地占用失控。实施全域国土整治试点工作,今年选取新密市10个村开展试点,通过优化生产、生活、生态空间格局,把闲置的土地、低效利用的土地利用起来。
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
今年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的最后一年。我市明确,要聚焦短板弱项攻坚,确保年底实现既定目标任务。
深化农村厕所革命,严格质量管理,确保群众满意,加快探索社会化、专业化、市场化的管护方式,确保全市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%;强化污水治理,因地制宜采取符合农村实际的治理技术模式,确保各县(市)乡镇政府所在地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,农村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有效管控;继续加大垃圾治理力度,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;着力提升村容村貌,加强通组道路、排前路建设,加大村庄荒芜宅基地整治力度,进一步完善村庄公共照明设施;加强村庄规划管理,有序推进村庄规划应编尽编,努力实现规划实用好用管用。